banner
NEWS LETTER

毛概重点内容

Scroll down

导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

  • 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
  • 和中国国情结合,和优秀传统文化结合
  • 解决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问题
  • 吸收新的时代内容
  • 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命题和实践课题
  • 提出新的理论成果
    总结:先得立足当下,然后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怎么解决呢?就是要吸收时代内容,吸收完了,还要回答。最后在提出新的成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的具体三层意思:
-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 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
- 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使其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毛泽东思想

这部分,绝对绝对必考,你猜这本书名字叫啥

3、实事求是的定义:
-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如何坚持实事求是:
- 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 清晰认识,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 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5、群众路线的定义:
-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从群众中来

6、如何坚持群众路线:
- 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 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7、独立自主的定义:
- 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
- 坚定不移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

8、如何坚持独立自主?
- 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
-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

5、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 来自《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6、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国体):
-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7、新民主主义建立的政体: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7、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9、革命道路: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0、革命道路的内容:
-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11、革命道路的意义:
-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 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典范

10、三大法宝:
-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 来自《<共产党人>发刊词》

12、统一战线的经验:
- 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 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
- 根据革命的需要,对资产阶级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 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保证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独立性

13、武装斗争的经验
- 坚持党的领导(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 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
- 开展革命的政治工作
- 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14、党的建设的经验
- 思想建设放首位
- 重视组织建设——贯彻民主集中制
- 重视党的作风建设——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 联系党的政治路线

15、革命理论意义
- 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 在反对各种错误思想倾向的过程中形成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自主地对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作出的分析和研究。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社会主义改造

8、手工业的改造过程
-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 党和政府采取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9、农业的改造过程:
- 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 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10、社会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
- 1、和平赎买
- 2、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11、历史经验:
- 坚持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 和平方式改造

邓小平理论

12、解决了什么问题
-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

13、社会主义的本质
-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4、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基本内容: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
- 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 处在初级阶段,不能超越

16、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 逐步摆脱贫穷
  • 由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国
  • 转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 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6、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 发展生产力

18、三步走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 重点带动全局,战略重点:农业,能源交通,教育科学
  • 台阶式发展
  • 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共同富裕

19、三个有利于

  • 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 有利于增加综合国力
  •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8、邓小平理论的内涵:

  •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 计划和市场都只是经济手段,他们各有优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的是把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
  • 市场经济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任何制度结合起来,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19、“两手抓”
-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20、一国两制基本内容
-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两制并存
- 高度自治
- 争取和平统一
-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1、党的建设
- 坚持党的领导
- 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 加强组织建设
-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 制度建设
- 党风建设

22、历史地位
-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
-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开创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一系列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个代表”

20、代表先进生产力
- 党的理论、政策、方针、路线、纲领和各项工作,都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 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要求
- 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要求
- 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总结: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然后要推动生产力发展,然后是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21、代表先进文化
- 党的理论、政策、方针、路线、纲领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 促进全民族道德文化和科学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
- 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2、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党的理论、政策、方针、路线、纲领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3、关键,核心,本质。
- 关键:坚持与时俱进
- 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
- 本质:坚持执政为民

科学发展观

24、主要内容:
- 加快经济转变方式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社会主义荣辱观

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 社会和谐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8、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29、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接续发展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几个小标志和史实:
1) 毛泽东,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
2) 1945 年,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3)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就,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历史意义
4) 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同时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 实事求是的著作:《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毛泽东
6) 党制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使全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一致。
7) 1939 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 “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科学概念
8) 1948 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总结和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9)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10)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11)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12)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1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14) 1940 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5) 1945 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6)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17) 1938 年 11 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确立了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18) 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19)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20) 人民军队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
21)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
22)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23) 1949 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作了集中概括
24) 过渡时期有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5) 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6)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27) 对于农业和手工业,党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28)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
29)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0) 《论十大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1)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呈现出既统一又斗争的关系
32) 毛泽东在 1957 年 2 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33)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34) 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5) 毛泽东强调,敌我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采用专政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采用民主方法。
36)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强调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37) 20世纪7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38) 1984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9) 1987 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40) 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系统论述了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
42)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3)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44) 党的十五大,强调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最大的实际。
45)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明确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46)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7) 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48)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其中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49)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50) 发展生产力要依靠创新。
51)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52) 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53) 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考虑打赏以支持我继续创作.

其他文章
cover
会议
  • 25/06/16
  • 17:12
目录导航 置顶
  1. 1. 导论
  2. 2. 毛泽东思想
  3. 3. 新民主主义革命
  4. 4. 社会主义改造
  5. 5. 邓小平理论
  6. 6. “三个代表”
  7. 7. 科学发展观
请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