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设备
- IO设备
- 外存设备
- 数据通信设备
- 控制过程设备
磁盘存储设备(外存设备)
磁盘机的组成:
- 磁盘驱动器:写入电路与读出电路、读写转换开关、读写刺头与磁头定位伺服系统
- 磁盘控制器:控制逻辑与时序等,是主机与磁盘驱动器之间的接口。它具有两个接口:
- 与主机的接口:控制和主机间的数据交换
- 与设备的接口:根据主机的命令控制设备的操作
- 与主机的接口:控制和主机间的数据交换
信息的分布
磁盘地址:面-磁道-扇区
扇区是磁盘读写的最小单位。
- 磁头数:表示磁盘有多少个磁头,一个记录面对应一个磁头
- 柱面数:表示磁盘每面盘片上有多少条磁道。
- 扇区数:表示每条磁道上有多少个扇区
磁盘的性能指标
记录密度:记录需度是指盘片单位而积上记录的二进制数据量,通常以道密度、位密度和面密度表示。道密度是沿磁盘半径方向单位长度上的磁道数,位密度是磁道单位长度上能记录的二进制代码位数,面密度是位密度和道密度的乘积。
存储容量:
- 格式化容量:按照按照某种特定的记录格式所能存储信息的总量。格式化容量=记录面数×柱面数×每道扇区数×每个扇区的容量。格式化后的容量比非格式化容量要小。
- 非格式化容量:非格式化客量是指磁记录表面可利用的磁化单元总数,非格式化容量=记录面数×柱面数×每条磁道的磁化单元数。
- 格式化容量:按照按照某种特定的记录格式所能存储信息的总量。格式化容量=记录面数×柱面数×每道扇区数×每个扇区的容量。格式化后的容量比非格式化容量要小。
存取时间:存取时间由寻道时间(磁头移动到目的磁道的时间)、旋转延迟时间(磁头定位到要读写扇区的时间)和传输时间(传输数据所花费的时间)三部分构成。 这部分必须会计算
数据传输速率:磁盘存储器在单位时间内间主机传送数据的字节数,称为数据传输连率。假设磁盘转数为r转/秒,每条磁道容量为N字节,则数据传输速率为
RAID技术
RAlD(独立冗余磁盘阵列)是指将多个独立的物理磁盘组成一个独立的逻辑盘,数据在多个物理盘上分割交叉存储、并行访问,具有更好的存储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
总之,RAID通过同时使用多个磁盘,提高了传输建率;通过在多个磁盘上并行存取来大幅提高存储系统的数据吞吐量;通过镜像功能,提高安全可靠性;通过数据校验,提供容错能力。
光盘和磁光盘
显示设备
CRT显示器
基本概念 (Key Concepts)
分辨率 (Resolution)
- 定义:显示器所能显示的总像素个数,如
1920x1080
。分辨率越高,像素越密,图像越清晰。
- 决定因素:显像管荧光粉的颗粒度、荧光屏的尺寸以及电子束的聚焦能力。
- 定义:显示器所能显示的总像素个数,如
灰度级 (Grayscale/Color Depth)
- 定义:像素点明暗变化的级别(黑白)或颜色数量的不同(彩色)。灰度级越多,图像层次越清楚、越逼真。
- 决定因素:每个像素对应的刷新存储器的位数以及CRT本身的性能。
- 定义:像素点明暗变化的级别(黑白)或颜色数量的不同(彩色)。灰度级越多,图像层次越清楚、越逼真。
刷新 (Refresh)
- 原因:电子束打在荧光粉上引起的发光只能维持几十毫秒,因此必须让电子束反复不断地扫描整个屏幕以维持图像,防止闪烁。
- 刷新频率:每秒钟刷新屏幕的次数,为了避免人眼察觉到闪烁,频率通常要求
≥ 50Hz。
- 原因:电子束打在荧光粉上引起的发光只能维持几十毫秒,因此必须让电子束反复不断地扫描整个屏幕以维持图像,防止闪烁。
==刷新存储器 (Refresh Memory / VRAM) ==
- 定义:也称视频存储器或显存,是为刷新提供信号的存储器,其内容对应着屏幕上显示的图像。
- 容量:取决于分辨率和灰度级(颜色深度)。
容量 = 分辨率X × 分辨率Y × 每像素位数
- 示例:1024x768 分辨率、32位真彩色,需要
1024 × 768 × (32/8)B = 3MB
显存。
- 带宽:显存的存取速度必须满足刷新频率的要求。
带宽 = 刷新频率 × 每帧图像大小
- 示例:对于75Hz刷新率和3MB图像,所需带宽的精确计算为:
75 Hz × (3 × 1024 × 1024 Bytes) ÷ 1,000,000 ≈ 235.93 MB/s
- 定义:也称视频存储器或显存,是为刷新提供信号的存储器,其内容对应着屏幕上显示的图像。
扫描方式 (Scanning Methods)
随机扫描 (Random Scan)
- 原理:电子束只在需要显示字符和图形的地方进行扫描。
- 特点:速度快,图像清晰(尤其对于线条图形),但驱动系统复杂,价格昂贵。
- 原理:电子束只在需要显示字符和图形的地方进行扫描。
光栅扫描 (Raster Scan)
- 原理:电子束以固定的模式扫描整个屏幕(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这是最主流的方式。
- 子分类:
- 逐行扫描 (Progressive Scan): 按顺序扫描每一行(1,
2, 3, …)。
- 隔行扫描 (Interlaced Scan): 先扫描所有奇数行(1, 3, 5, …),再扫描所有偶数行(2, 4, 6, …)。主要用于早期电视系统以节省带宽。
- 逐行扫描 (Progressive Scan): 按顺序扫描每一行(1,
2, 3, …)。
- 原理:电子束以固定的模式扫描整个屏幕(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这是最主流的方式。
字符显示原理
在字符显示模式下,屏幕被划分为一个个字符窗口(如80列×25行),显示器通过查表的方式生成字形。
- 核心部件:字符发生器 (Character Generator)
- 通常是一块ROM,内部存储了所有可显示字符的点阵信息。
- 通常是一块ROM,内部存储了所有可显示字符的点阵信息。
- 显示过程:
- CPU将要显示字符的ASCII码存入VRAM中对应的屏幕位置。
- 显示电路在扫描到该位置时,从VRAM中读出ASCII码。
- 将该ASCII码作为地址的一部分,送入字符发生器ROM。
- 同时,一个行计数器(记录当前是第几条扫描线)的输出作为地址的另一部分,也送入ROM。
- 字符发生器根据完整的地址,输出该字符在该扫描行对应的点阵数据(一串0和1)。
- 这串点阵数据控制电子束的开关,从而在屏幕上画出该字符的一行。
- 随着光栅扫描的进行,逐行画出整个字符。
- CPU将要显示字符的ASCII码存入VRAM中对应的屏幕位置。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考虑打赏以支持我继续创作.